大綱:

1.不同法門與相應性

2.大乘與小乘的差別

3.初發心的重要性

4.印度原始佛教與中國佛教的差別

5.小乘與大乘均重要

6.每一樣都到的時候,當下就是佛國淨土

7.小乘經典主要教你如何把內在的纏伏斷除掉

8.道就是活出自己的樣子,每個人要以他的方式成長

9.氣功修練的重點在看住自己內在的核心

10.萬物,要讓他自然成長,要放回他成長位置,讓他完全開出他的花朵

11.拈花微笑的秘密

12.最後一個尚待開悟以便結集佛典的阿羅漢

13.前後經典的比較

14.歷史的謬誤

15.「小乘」跟「大乘」不一樣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口述:張易生

整理:牡丹女俠,黃少俠

 

不同法門與相應性

張老師:

「『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』,那~『心經』為什麼很重要?為什麼一般人......」

「其實,『心經』它的重要喔!所有的儒、釋、道三家,所有的學者,修行者,一定都會把『心經』背下來,為什麼呢?上一次我好像講過,因為『心經』就是佛法的心臟。」

「『心臟』,一個人,身體裡面最重要的是什麼?-----心臟」

「所以你只要……,『心經』如果會了的話,整個佛法幾乎全部都會了,都已經會了。」

「阿~當然,『心經』裡面,它談的東西很多很多,多到你無法想像。你看!佛說:『八萬四千法,度八萬四千種眾生。』」

「佛陀為什麼要講那麼多法?知道為什麼嗎?黃少俠」

 

黃少俠:「嗯~可以解決很多人的問題。」

張老師:「什麼叫做很多人的問題?」

黃少俠:「每個人的問題不一樣。」

張老師:「只有問題不一樣嗎?」

黃少俠:「要用的方法也不一樣。」

張老師:「為什麼方法不一樣?」

黃少俠:「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。」

張老師:「什麼叫每個人都不一樣?」

黃少俠(不斷地腦力激盪,終於擠出一個答案):「因為他的資質不同,性格不同,他的相應的法門不同。」

(黃少俠氣喘吁吁,心中OS:「差一點沒有答案,好哩加在!答案最後有擠出來」)

 

張老師:

「對呀~所以真正的問題是出在,有人會說佛法是一種『小乘』,有人說『大乘』,有人說『人天乘』,有人說『佛乘』。」

「哇!這麼多這麼多!所以六祖慧能在〈六祖檀經〉裡面說:『其實大乘小乘皆是一乘』。」

「佛法就只有一種,那只有一種為什麼又分那麼多種?因為眾生的根器不一樣。什麼根器不一樣呢?有些人是『小乘』的行者,有些人是『大乘』的行者。」

 

大乘與小乘的差別

張老師:「那『小乘』跟『大乘』,它的差別在哪裡呀?知道嗎?」

黃少俠:『不知道!』

張老師(看著牡丹女俠):『知道嗎?』

牡丹女俠:「『小乘』就是比較偏好自我修行。」

張老師:「對!」

牡丹女俠:「那『大乘』就是去入世、去做。」

張老師:「對!那『小乘』跟『大乘』,它偏重的問題出在哪裡阿?修行的重點怎麼看阿?怎麼看你會修成『小乘』還是修成『大乘』?關鍵在哪裡阿?知道嗎?」

黃少俠:「為自己還是為別人嗎?」

張老師:「『初發心』哪!就是你的發心。對!就是你說的,為自己還是為別人。不過,為自己或是為別人,這個比較像是在談『善』、『惡』的問題,凡是做任何事,為別人想的,就是『善』;凡是做任何事,只為自己想,那就是『惡』。以佛法來講是這樣。」

黃少俠(絞盡腦汁擠出一個答案):「治療自己或治療別人嗎?」

張老師(笑):「『治療』,這個不是佛法、佛教的語言,你把心理學帶進來了,我們現在在談佛法。」

黃少俠(害羞並為難地笑著):「那我不會講」

張老師:「重點是,你的『發心』在哪裡?『初發心』……」

黃少俠(舉手搶答):「度自己或別人?總可以了吧?」

張老師:「『度自己或別人』?也不對阿!因為你如果沒辦法度自己,就沒辦法度別人,所有你要去度人的人,首先要能先度自己。任何一個法,如果你自己沒有實驗,你怎麼可以說它可以解決別人的問題?所以重點是你的『初發心』。」

 

初發心的重要性

張老師:

「『初發心』就是說,你到底學佛是為了什麼?」

「舉個例子說好了,有些人學〈易經〉,學這些東西,其實他為了賺錢,他不是為了真理。那有些人其實他活到世上,是為了真理而活的,他的目的不是賺錢,他就會什麼東西都會學,那是『初發心』。」

「你的『初發心』是為大眾,是你想要知道真理,因為你知道真理才能解決問題,你的心量就比較大。」

「如果~你的『初發心』,只是說我要『不要墜入輪迴』,那是為自己。『我不要墜入輪迴』,這是『小乘』—心量的問題。」

「心量的問題,決定了到底是『大乘』?『小乘』?」

「『乘(ㄕㄥ‵)』的話,是『乘』(ㄔㄥ′)」這個字嘛!『乘車』的『乘』,這輛車是小車還是大車?若是大卡車,可以拖載很重。那是因為他的心量很廣闊,因為他不是為自己,他是『無我』嘛!他心量很大,所以才分別出了這個…...修行最後的成果的果位的高低。境界的高低是來自於你心量的大小,所以才分所謂的『小乘』或是『大乘』,其實都是『一乘』,其實只有一個法,因為這都是佛陀的法。」

「可是因為眾生的那個……人類本身他自己的心量的大小,就分成了大小乘。比如說印度裡,印度都是小乘,印度的修行者,他們走的是小乘,為什麼?因為佛陀的原始佛教……」

 

印度原始佛教與中國佛教的差別

張老師:

「佛陀講經說法,初期結集的經典,都是小乘經典,所以你到印度去,你看不到菩薩,只有佛,只有羅漢,因為羅漢就是佛。因為小乘經典是〈阿含經〉、〈雜阿含經〉,那小乘經典裡邊的東西喔,所談的,基本上是要出離生死,要能不墜入輪迴,也就是佛陀其實就是一個阿羅漢。」

「佛!首先你要成為阿羅漢,阿羅漢就是不墜入輪迴。不墜入輪迴,所以基本上,如果你到印度去看的話……」

「其實,印度那邊的話,就是……,那些印度人來到我們的龍山寺一看,他說他們從來沒有菩薩,在他們國家裡,沒有菩薩阿~所以我們今天所講的那些菩薩道的東西,是大乘佛法,尤其是我們中國一直開展出來的。」

「所以我們知道中國人走的路,其實是『中國佛教』,跟『印度佛教』是不一樣的,我們要有一個基本的瞭解。那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中國人非常的……心量非常廣大,我們的儒家思想,它的目標很大—『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』。要能到最後是世界大同,是一個心量很大的一個……『知其不可而為之』。你看,諸葛孔明,明明知道,他出來了也只能三分天下,可是他還是出來。他沒辦法統一啦!他到最後做到吐血,可是他還是願意做,因為『知其不可而為之』。儒家思想是廣大無邊,心量是跟整個佛教的修行……」

「佛法傳入到中國,被我們中國的知識份子一轉,就變成了大乘佛法。走的是所謂『人間佛教』,其實是『大乘佛教』的精神。什麼是『大乘』?什麼叫『小乘』?『小乘』就是『不墜入輪迴』啦!」

「『大乘』是什麼?」『大乘』是……菩薩道的精神是『不斷生死,不證涅槃』,就是『不要成佛,只要回來渡眾生。』因為涅槃就是要離開這個世界,離開這個輪迴。所以它是一個很高的一個想法,他寧可不證涅槃,不斷煩惱。」

 

小乘與大乘均重要

黃少俠:「小乘跟大乘,那個是不是要互相應用阿,這樣子會不會修得比較好阿?」

張老師:「什麼意思?」

黃少俠:「就是,你如果鑽研在小乘,那你就不管大乘,那你是不是就『悟』得有限?是不是要兩個一起,你這樣『悟』得會比較好?」

張老師:

「ㄟ′!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耶!」

「其實,沒有錯,這是我經過非常多的翻騰,這一年來,我一直在思考,『小乘大乘小乘大乘』,我有一段時間覺得『小乘』特別好,為什麼呢?因為『小乘』教你怎麼樣出離煩惱。人!最大的痛苦,就是煩惱。你看!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我們周遭的人……,有時候,不是自己,而是周遭的人,種種,會讓我們產生很大的煩惱。阿!要怎樣才能不煩惱?要怎樣不煩惱?很難耶!要斷煩惱很難耶!!有時候自己就很煩惱,都不知道要怎麼辦?事情如果遇到的時候就氣呼呼,不然就是無法承受,不然就是很痛苦,痛到好像真的活不下去了,那怎麼辦?所以『小乘』很重要,因為『小乘』教你怎麼樣脫離痛苦,對不對?『小乘』在〈阿含經〉、〈雜阿含經〉裡面,最早期的佛經,如果你按照印順法師來看的話……」

「印順大師可以說是民國以來,學問最好的。印順,也就是慈濟的證嚴的老師,印順也就是你們看到的那個......這個釋昭慧的老師。」

「釋昭慧是誰,你們知道嗎?每次為佛教說法。青年才俊喔!就是......算是年輕中生代裡面最傑出,她是證嚴的師姊妹。阿!一個走向慈悲的路阿!證嚴走慈悲的路,阿~她走智慧的路。」

「那我意思是說,她們的師父—印順大師,那這是她在她的……如果你看她的〈妙雲集〉……〈妙雲集〉......等的全集幾十部!整個的……沒有人比她對整個佛法的研究那麼的透徹,對整個歷史的開展清清楚楚,所以裡邊她就會交代的是,原始佛教的話的經典,她以〈阿含經〉、〈雜阿含經〉為主,都是教你怎麼樣……」

 

張老師(看著賢淑女俠):「ㄟ′!連筆記都不用記了喔?〈阿含經〉、〈雜阿含經〉還不趕快記,攏要靠錄音?那要記阿!讀書要能夠眼到、口到、心到、手到。因為你學會眼到、口到、心到、手到……」

賢淑女俠(羞赧地搶著辯解):「因為不瞭解,所以專心聽阿!」

張老師:「不是!不是寫那麼多,寫那個最重要的字要寫。為什麼?因為,如果你最重要的事都不寫的話,我待會兒問你,你剛聽到什麼?你就沒有了,你要把關鍵字寫下來,譬如,當我說〈雜阿含經〉,你就寫〈雜阿含經〉。那你不需要記我說的每一個字,但是你要記關鍵的字。

 

每一樣都到的時候,當下就是佛國淨土

張老師:

「因為讀書也是要學習阿!做學問就是要學,方法要學,古人教我們要『眼到、口到、心到、手到』,因為你每一樣都到的時候,你當下就是佛國淨土,你的心是清靜的,你跟講者本身,講師本身的頻率是完全同步阿~你是完完全全地投入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均在當下一刻。但是不是一直要記字,不是!」

「你只要記那個重點就好了,記什麼呢?比如說〈雜阿含經〉這幾個字,我習慣如果在這種情況有白板的話呢,我就會寫在白板,〈雜阿含經〉,學員們就可以把〈雜阿含經〉給寫下來。」

 

牡丹女俠:「哪個『雜』?哪個『含』?」

張老師:「『雜』就是雜念的『雜』,『阿』是阿拉伯的『阿』,『含』就是包含的『含』。」

黃少俠:「〈雜阿含經〉是什麼?為什麼會講到〈雜阿含經〉?小乘佛法裡面就只有這個喔?」

張老師:「就只有這個阿~所以要寫〈雜阿含經〉」

黃少俠:「一本喔?我剛剛怎麼聽成兩個經?」

張老師:「〈阿含經〉跟〈雜阿含經〉嘛!就兩個經,就這樣而已!」

黃少俠:「裡面是講『小乘佛法』?」

張老師:「『小乘佛法』,對!」

牡丹女俠:「那是誰寫的阿?」

張老師:「都是佛陀啦!還有誰寫的?」

牡丹女俠:「那些是『佛』的經典?印度那個佛陀的經典?」

張老師:「對呀!」

黃少俠:「悉達多嗎?」

張老師:「對!佛陀啦,佛陀就一個人而已,難道還有第二個?」

牡丹女俠:「所以分成〈阿含經〉還有〈雜阿含經〉?」

張老師:「就這樣而已。」

牡丹女俠:「那為什麼叫做『雜』?」

張老師:「那個沒有什麼意思!就名稱嘛!那為什麼你的名字叫這個?」

黃少俠:「牡丹女俠!」

張老師:「對呀!就這樣而已」

牡丹女俠:「所以要問那個取名字的人。」

張老師:「對!」

牡丹女俠:「所以就是說,因為他們經典很多,老師現在是在介紹,經典裡面的這兩部,是不是?」

張老師:「沒有!我是在介紹所謂的『小乘』跟『大乘』嘛!因為『說法』可以很多種,我現在的『說法』是沒有任何起頭,沒有任何開頭,我是真正的『講法』,就是我從我心裡流出來的這些東西,告訴你這些東西。其實我當然也可以講別的方式阿!我可以用解釋名詞的方式來講,可是我是把整個領悟的東西開展開來,讓你知道說,佛法裡邊,最重要也要瞭解,『小乘』跟『大乘』嘛!」

黃少俠:「剛剛就在講『小乘』跟『大乘』嗎?」

張老師:「對!」

黃少俠:「那『小乘』就記載在〈阿含經〉跟〈雜阿含經〉裡?」

張老師:「沒錯!」

黃少俠:「所以這算是起源吧!對不對?『小乘佛法』的起源跟經典?」

張:「應該說是『小乘』跟『大乘』的主要的代表。你只要知道佛法有『小乘』跟『大乘』,你才會知道它的差別在哪裡?『小乘』所講的大致是教你怎麼樣斷煩惱?但是『大乘』比較不是這個東西……,『小乘』的東西就是按部就班嘛!」

 

黃少俠(舉手搶著問):「再問一個問題。那為什麼『小乘』主要在講教人如何『斷煩惱』,那這個『初發心』會變成是『為自己』,它裡面也沒有說要『為自己』、『為自己』阿!是這樣嗎?」

張老師(手指著自己):「阿~你『初發心』……你為了要斷煩惱,你就要從這裡著眼起。我剛剛要講的是說,『初發心』會決定你的成就,意思是說你學佛的動機如果非常大,你的成就就很大」

黃少俠:「還是說這兩本經典裡面,它提到的大部分都是叫你看自己?我也可以教你說:『ㄟ′!你去做志工,可以斷煩惱,我也可以這樣教耶!如果我要教你斷煩惱,我就說:『那你去做志工!』。可是這樣『初發心』又是為別人?我的意思是說,是不是這兩本經典都在講為自己為自己?」

 

小乘經典主要教你如何把內在的纏伏斷除掉

張老師:「你問到了重點啦!沒錯!就是教你怎麼樣子把你內在所有的貪嗔痴跟什麼……怎麼給斷除掉,看到你自己內在的問題」

黃少俠:「就是自己就對了,看著自己!」

張老師:「對!看著自己,也就是最根本的,因為修行就是看自己。」張老師(看著賢淑女俠):「比如說,你們現在練氣功,老是在看別人練得怎麼樣?這是錯了!修行是你自家的事,看別人幹嘛?」

(註:賢淑女俠練氣功老是在跟別人比較,老是想著:「黃少俠會打這招,牡丹女俠會打那招,我都沒有招」)

黃少俠(指著賢淑女俠):「阿~認真聽!就是在講給你聽的。」

張老師:「我現在是在講給你們聽的!不是去看別人,為什麼呢?因為修行的重點是看回自己,什麼意思呢?練氣功不是看打出什麼?因為打出什麼跟他的先天有關係。比如說,我們的牡丹女俠,她打的像跳舞,可是你不能看她跳,你就要跟她跳,因為你不是那個東西。」

「那~黃少俠他打的又是武功的方式,他打的是重拳、硬拳,而且,都喜歡學武俠劇裡面那個打法,那~你要不要跟他一樣?為什麼?賢淑女俠?」

 

道就是活出自己的樣子,每個人要以他的方式成長

張老師:

「賢淑女俠,你不能夠成為黃少俠,也不可以成為牡丹女俠,你要成為賢淑女俠,為什麼?你注意看!萬物之間,有的是小鳥,有的是魚,有的是兔子,它各自都不一樣。」

「什麼是『道』?什麼叫做『道』,有沒有人回答我,什麼叫做『道』?」

 

牡丹女俠:「自己活出自己的樣子」

張老師:「ㄟ′!有一點接近,也就是,成長才叫『道』。ㄟ′!不錯!不錯!不錯!」

(全部的人一起拍手鼓勵)

(黃少俠OS:『牡丹女俠這麼厲害,完全答對。』)

黃少俠(看著牡丹女俠且小聲地說):「我有沒有偷偷告訴過你答案」

 

張老師:

「成長就是『道』。所以,成長呢?每個人要以他的方式成長,讓花開出美麗的花朵,讓草長出很好的草的樣子,讓鳥可以自由地飛在空中,讓魚可以自在的悠游水中,那個才叫『道』。」

「『道』本身,不是要你去拷貝,也不是去模仿,所以修行只在自家,不要看別人,修行跟打氣功都一樣,你要注意什麼呢?你要注意你現在在打的時候,是不是從你的內在的核心—你自己,我們每個人中間有一檔,中間,你把它想成是一個核心的能量。」

「是從這個地方發出來的嗎?還是你都在看外面?你看外面那都不對了,你要看裡面。」

 

黃少俠:「賢淑女俠那時候還說要去看別人的氣功班在玩什麼?」

張老師:「那就糟糕了!那就更糟!」

賢淑女俠(驚慌狀):「沒有!我沒有去阿!」

黃少俠:「你沒有去,可是差點要去!」

賢淑女俠:「我是說朋友在叫我去」

張老師:「那就不要去,因為每個門派不一樣,不小心的話,你就會被污染了!」

黃少俠(對著賢淑女俠鄭重地說):「那就糟糕了!」

賢淑女俠(乖乖地):「哦!」

張老師:「像黃少俠就有一點被污染,但他來這個地方練氣功就淨化了。」

黃少俠:「我之前有在那個其他地方

張老師:「所以他一來的時候就經常在打哈欠,他跟我們都不一樣,他現在淨化得漸漸都好了!我們的內派沒有那個在打哈欠,那種奇怪的動作,都不會有,因為那個是外靈的東西,你從外靈入,改天你就變乩童,你會變乩童。」

黃少俠:「可是也不要去看人家那種運動嗎?」

 

氣功修鍊的重點在看住自己內在的核心

張老師:

「你看人家那種運動,那也沒用,因為那不是氣功阿!那都不是氣功,所以,你要看的是,你自己打出來的時候,是不是渾然一體?是不是覺得有氣在拉?然後你是不是從你的核心出來的能量?有沒有延續?你要往內看!」

「你沒看佛陀他的眼睛是向內,而不是向外!因為真正的智慧在內在,不在外在。你看我在講佛法的時候,我沒有在記東西呀!我只要進入我內在,我答案都在裡面,我幹嘛去……我都沒有在記東西呀!我現在也沒有在看書阿!從剛剛一直講下來,我不是一直看著你這邊嗎?」

 

萬物,要讓他自然成長,要放回他成長位置,讓他完全開出他的花朵

張老師:

「因為真正的『道』是自然的開展出來的,所以氣功也是自自然然的打出來,你不要去看別人做什麼,你就跟著別人做什麼,那樣就不好!你自己那個就對了,你那個自己一直打一直打,到最後就會形成。」

「不用急,不是急著看說『阿!這動作,喔,那麼有力,那我也要這樣』。」

「嗯!不對!那跟我們不一樣,因為,這個動作,可能是小鳥的動作,可是我們今天不是小鳥,我們是魚耶!魚就要游在水裡,是不一樣的!要自在在自己的生命裡。所以莊子……你看,他有〈逍遙遊〉,就是要告訴你,每一種生命,都有他自己的成長模式,你要走出你自己的成長模式,是一隻麻雀,就跳上枝頭,是一隻大鵬鳥,就展翅千萬里。」

「這境界還不高,你可以變成至人,可以成為神人,你可以不需要風,不需要雷電,仍然可以馳騁千萬里!不用吃東西,不食人間煙火,吞雲吐霧,至人,神人,境界各自不同。各自都是他的成長,我們要有這樣的一個體認!萬物!要讓他自然成長,要放回他成長位置,讓他完全開出他的花朵,這是最重要的。」

「我上氣功我有講過,我說牡丹花非常的富貴,大理花不錯,圓仔花也不錯阿!各自都有它的美感,它的風韻是不一樣的,它的生命情調是不一樣的。修行就是要修那個東西,修你個人生命的成長,各自都不同。」

 

黃少俠:「老師,你再講一次,所以要自己打是怎樣?那一段再重複一次,自己在打氣功的時候要怎樣?要什麼往內觀看,然後什麼?」

張老師:「向內觀照,『觀』阿!觀自在菩薩那個『觀』,向內觀照是要……你要看到,注意到自己的氣,有沒有連貫起來,有沒有分心?」

黃少俠(指著賢淑女俠):「她打氣功時就一副愁眉苦臉,我不知道她到底『觀』到什麼?」

張老師:「不能夠愁眉苦臉,不要愁眉苦臉啦!『觀』不一定要愁眉苦臉,因為愁眉苦臉,能量發不出來,要笑,要……」

黃少俠(搶答):「輕鬆!」

張老師:「因為,你看!佛陀講法裡邊,代表著佛法的是什麼?什麼植物代表佛法,你們知道嗎?」

黃少俠(搶答):「蓮花」

張老師:「為什麼是蓮花?」

黃少俠:「不知道!他坐在蓮花上面,呵呵呵~」

(突然想到答案):「開!」

張老師:「對呀!是你的生命自然的開展,成長,你的生命的自然成長,那個才是佛法,那個才是道,不要去管別人!」

賢淑女俠(羞赧地急著辯解):「不是愁眉苦臉,我是在體驗啦!」

張老師:「體驗不要皺眉,你皺眉你會鎖死你的能量,不要皺眉頭,你要微笑。因為釋迦牟尼佛有一天在法會上拈花,對不對?」

黃少俠:「拈花?」

 

拈花微笑的秘密

張老師:

「『拈花』就是手裡上拿一朵蓮花,結果他的徒弟們都沒有回應,在座只有修苦行的大迦舍尊者微笑,所以佛陀就說:『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......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』,傳給摩訶迦葉。因此,就在拈花微笑的公案當中,大迦舍尊者成為了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。這叫做微笑。」

 

(黃少俠OS:「傳給摩訶迦葉,為什麼大迦舍尊者成為接班人,接班人應該是摩訶迦葉才對阿」)

黃少俠:「聽不懂耶!這段它在講什麼!呵呵!我連字都不會寫,請用白話講。」

張老師:

「『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』。『正法眼藏』,就是真理藏在隱微處嘛!『涅槃』就是這個『證涅槃』嘛!就是最高的境界的那個妙智慧嘛!那麼『不立文字』,不是用文字可以傳達啦。『教外別傳』,就是把它傳出去了,不按照這種正統的方式,因為,沒有誰立說,誰一定要傳給誰嘛!他直接就把它給傳出去了,就傳給了摩訶迦葉。」

「摩訶迦葉是一個苦行的人,他是佛陀的大弟子,是一個有點兒高傲,按照佛書裡面寫的,但是他非常的尊重佛陀,他早就已經……如果沒有佛陀,他也可以證道,他境界到這麼高,可是當他看到佛陀之後,他就皈依在佛陀的門下,而且非常非常地精進,他每天睡在墳墓,而且穿的都是那種很破爛的衣服,像蓑衣那種,就這樣。」

「大迦舍尊者是佛陀的大弟子,佛陀走(意指死亡)的時候,大迦舍尊者就結集所有的弟子。」

「佛陀走的時候,他的弟子一個一個就……有的佛陀還沒走,就先走喔!所以佛陀的教育太成功了,舍立佛跟那個神通第一的目楗連,佛陀要走之前,他們兩個大弟子馬上先走。因為要去開路,他們就直接先一盤腿,馬上就走,因為師父要來,他們先走,然後佛陀走掉。」「接下來,非常多的弟子,他們都已經證大阿羅漢了,所以就一盤腿,就跟著老師走,師父一走,他們就全部都走。他們覺得老師都走了,我留下來有什麼意思,全部都跟著走了!」

 

黃少俠:「果真是『小乘』。」

 

張老師:

「那樣就是『小乘』。」

「大迦舍尊者就說:『ㄟˋ!你們不能走哇!佛陀的經典,師父的經典還沒有傳世,那怎麼可以!』所以他一直叫他們都不要走,就剩下499個。」

 

最後一個尚待開悟以便結集佛典的阿羅漢

張老師:「本來要有500個阿羅漢,其中少一個是誰?就是阿難尊者。阿難尊者就被他趕出去。阿難尊者是誰?阿難尊者是佛陀的堂弟呀!是佛陀自己的弟弟呀!」

黃少俠:「他怎麼了?會被趕出去?」

 

張老師:

「因為他每天聽佛陀講經說法,他在侍奉佛陀的二十幾年間,每天跟在佛陀身邊,結果人家都已經證阿羅漢了,他什麼都沒有證!那不到阿羅漢沒有資格……」

「阿羅漢都有神通耶!都可以入定,馬上就可以進入佛陀的世界,回到過去,不然怎麼結集經典!結集經典是怎麼結的呢!?」

「所以把阿難趕出去。阿難覺得很丟臉!」

 

黃少俠(噗吃一笑):「對阿!」

 

張老師:

「被大師兄趕出去多丟臉,他每天就是……他是佛陀最疼愛的,可以說他長得最帥,阿也最貼心,也是佛陀最疼愛的弟子,結果佛陀走,他呆呆的被趕出去,他覺得很丟臉阿!」

「他回去,一坐蒲團說:『我這次如果沒有證果,我不要起來。』所以他就坐下去。哇!這樣到凌晨的時候,跟佛陀一樣看到晨星,他就開悟了。他也已經開悟了。」

「開悟了走出去。那個大迦舍尊者,就是大師兄嘛,他們在石室裡面結集。」

「石室知道嗎?就是石洞裡邊,沒有門耶,你必須用神通自己鑽進來,那阿難尊者很輕鬆,『咻!』就進去了。」

 

黃少俠:「哦!果真是哈利波特,有一間沒有門的那個房間?(詳見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)」

 

張老師:

「對對對!就是那個東西。阿難尊者進去以後石室以後,所有的弟子就嚇了一跳,以為佛陀復活,因為阿難尊者,非常莊嚴,跟佛陀一樣,而且他們又是堂兄弟,長得有點像,就以為佛陀又復活。」

「阿難尊者就開始上台,開始講經,他講經,那個……開始怎麼講的?佛經都怎麼開始,知道嗎?」

 

黃少俠:「不知道!」

張老師:「『如是我聞』嘛!」

黃少俠:「對對對!『如是我聞』。」

 

張老師:

「就是『這就是我從佛陀那邊聽來的』。因為,佛陀在圓寂前,

阿難尊者問說:『師父,那你走了之後,我們怎麼讓人家知道這經典是你講的』,

佛陀說:『你每一部經的前面,一定要加四個字,『如是我聞』」

「所以,阿難尊者就從『如是我聞』,他就開講了整個……把所有佛陀講過的全部都……他可以背誦出來,因為他多聞第一嘛!他最用功了,他應該是過耳不忘,他完全記住。但是如果他忘了怎麼辦?其他499個都有神通的弟子,大家可以進入『禪定』當中,去看佛陀當初怎麼講,然後再來結集經典。你看,多方便阿!」

 

黃少俠:「所以最後是阿難口述?」

張老師:「對!都背出來」

黃少俠:「然後才寫下經典」

張老師:「對對對!」

黃少俠:「那為什麼佛陀在的時候不寫?」

張老師:「佛陀在的時候幹嘛要寫?佛陀在就佛陀講經阿!幹嘛要寫?」

(黃少俠OS:「你自己剛剛說聽講要『眼到、口到、心到、手到』,佛陀的弟子們還不紀錄下來!」)

黃少俠:「那就沒有『眼到、口到、手到、心到』啦,結果才這麼麻煩,還要搞到那些(禪定)去……」

張老師:「ㄟˋ!等一下!等一下!第一,當時沒有錄音機,錄影機。當時還不流行『眼到、口到、心到、手到』。『眼到、口到、心到、手到』是我們中國的東西呀,你不要把它跟印度搞在一起啦!那是為了要流傳才需要。」

牡丹女俠:「所以他們一開始也沒有想要流傳,是不是?」

張老師:「沒有想那麼多,佛陀在阿!佛陀在就…….」

黃少俠:「因為他們太『靠勢』(台語)了!」

張老師:「對!因為佛陀在就太『靠勢』(台語)。」

黃少俠:「沒有危機意識」

張老師:「佛在你就隨時可以聽他講法,幹嘛要去想那些?是佛陀走掉以後才想:『ㄟ′!要流傳怎麼辦?』所以才開始結集,而且經典結集不止一次,它結集了很多次。只是,剛開始結集出來的都是小乘經典。所以,大乘是以後的事情,所以……』」

黃少俠(插話):「他們結集了幾百年耶!?…..」

張老師:「你聽我講,幾百年以後才有真正的經典傳世啦!那我問你一件事……」

黃少俠(插話):「那!都結集那麼久,當初那些早就不在了!」

張老師:「不是!結集是要經過很多編撰阿……什麼的……很多,這不是那麼簡單!所以,你以為佛經……它出來不是那麼容易的,至於大乘經典的話,已經是更久更久以後!」

 

前後經典的比較

張老師(偷偷地笑):「那我問你一件事,剛開始出來的經典比較好,還是後面出來的比較好?」

賢淑女俠:「後面出來的比較好。」

張老師(拍拍手):「ㄟ′!鼓勵一下!」

張老師:「你怎麼那~麼有智慧呀~太強了~果然是……」

黃少俠及牡丹女俠(齊聲附和):「賢淑女俠」

張老師:「賢淑女俠果然高明呀!一般人一定會說……」

黃少俠(搶話):「對呀!會說原來……」

張老師:「對呀!會說原來的比較好,為什麼?因為原來的比較接近佛陀呀!」

張老師(指著賢淑女俠):「那!為什麼?你說原來的比較好。到底為什麼?」

賢淑女俠(羞赧地):「後面的有研究啦!比較精進。」

 

歷史的謬誤

張老師:「ㄟ′!對?!其實喔!一般人都很容易墜入歷史的謬論,『歷史論』的謬論。我們都會覺得,從考古學來講,越古老的越好,是不是這樣?越古老的越好!?」

黃少俠:「古老的比較接近佛陀阿!」

張老師:「『比較接近佛陀阿!』,那為什麼後面的人的經典更好呢?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?你能不能給我一個答案?」

黃少俠:「後面的有被考驗到!」

張老師:「不是!」

黃少俠:「因為要開展出更多的法門」

張老師:「對!那為什麼要開展出更多的法門?」

黃少俠:「因為後面的人越來越多啦!」

張老師:「不止越來越多,還越來越笨!」

黃少俠(忍俊不住大笑):「哈哈哈!」

張老師:「懂我意思了吧?因為你腦袋瓜越來越不清楚了,對不對?」

黃少俠:「對阿!」

張老師:「你如果沒有用更強而有力的東西,眾生是聽不懂的阿!他沒有那個能力呀,所以你還要再開展更多。因為剛剛不是講說,眾生的智慧都不一樣嗎?所以,其實反而是後面的比較好。」

 

『小乘』跟『大乘』不一樣

張老師:

「舉個例子來說好了,大乘佛法裡邊,我舉個簡單的例子,最棒的像〈法華經〉啦,〈金剛經〉啦,〈金剛經〉都知道吧?『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』還有〈華嚴經〉,華嚴、法華、金剛這個都是最厲害的大乘佛法,我跟你們講,你如果看到『菩薩,菩薩......』那都是大乘佛法。不過,我告訴你,那都是中國人開展出來最完備的東西。」

 

黃少俠:「老師!可是我有一個問題阿!這些東西跟佛陀當初講的,是不是不同的方向?因為後面的人再怎麼厲害,也不可能有佛陀的那種資質阿!那你如果講一樣的東西,應該超越不了佛陀吧!」

張老師:「你真的是太厲害,又問到重點啦!為什麼?你知道嗎?沒有錯呀!你這問的東西問得很好。」

黃少俠:「因為我剛剛不太認同那個答案!」

 

張老師:

「其實就是這樣。注意聽喔!『小乘』它只是要解決內在的煩惱,對不對?它的主體觀念是放在『我自己要怎麼解決我的煩惱』,那『大乘』不一樣,『大乘』是『我要怎麼樣讓大家學好它』,這會一樣嗎?一個重點在『我』,一個重點在『他』耶!我關心的是『我自己要怎麼解脫』,跟『我關心的是別人要怎麼瞭解佛法、怎麼修行。』,這是兩個東西,對不對?,所以大乘佛法其實關心的都是別人的事啦!所以他才會說……,你看它講『不證菩提,不斷煩惱』,對不對?是不是這樣?」

「所以,菩薩道的精神,菩薩就是在擔心……,你看菩薩都怎麼做?比如說:『觀世音菩薩』,祂是『聞聲救苦』。『觀』,重點在別人,對不對?聽到別人痛苦就去救,至於自己是不是已經成佛,那不重要!地藏王菩薩:『地獄不空,吾誓不成佛。』他不擔心他成不了佛,因為地獄都空不了,他只想到怎麼救人。所以請看,一個以『自我為了斷,想到了斷我的煩惱』的這種小乘,跟『想要渡眾生,來解決各種方式提出來的所謂的菩薩道、六度波羅密、佈施……。』有沒有,叫你要『佈施』阿!你『佈施』,你去做『法佈施』……」

 

黃少俠(插話):「作義工」

張老師:「你作義工,就是在佈施!」

黃少俠:「無畏施」

張老師:「無畏施的時候,你就忘記煩惱,你去關心別人,就會忘記自己的痛苦。ㄟ′!這不是也是很好嗎?也是『無我』阿!對吧!但是這個說法是我個人的講法,佛經裡面都沒有這樣講,因為這是我自己的體會。」

黃少俠:「老師,那你剛剛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!」

張老師:「什麼問題?」

黃少俠:「我就說『佛陀傳的經典跟後面的經典……』,賢淑女俠剛剛回答說『後面的經典比較好』,我問『這是不是方向不一樣?』,剛剛問的。」

 

張老師:

「我所謂的比較好是說,如果你不那麼明白……你問的非常好,因為這個東西可以澄清的比較清楚。『好』,好在哪裡?我告訴你好了,我講這個公案,你就會明白好在哪裡?」

「一般人都認為,如果按照『小乘』的修法來講的話,那麼,修行是千千萬劫的事,成佛沒那麼簡單ㄋㄟ‧!」要經過六大阿僧祇劫,很長耶!成佛不是那麼簡單的東西,你要斷盡你的煩惱根,一直證,你從初諦、二諦、三諦……哇!阿羅漢又分成很多等級,你要修到佛喔,修到不知幾百世、幾千世、幾億世,你都修不成佛。但是,『大乘』不是這樣,『大乘』就是……」

「我上次講過那個公案,有一個禪師,陸大夫就問他說:『請問禪師阿!有一隻鵝,牠被關在一個甕裏,養在一個甕子裡面,那隻鵝越來越大,越來越大,到最後卡住了,牠出不來,那怎麼辦?怎麼讓牠出得來呢?』然後那個禪師就趁這個陸大夫不注意,就叫他『陸大夫』,陸大夫叫了一聲『哦!』」

 

黃少俠及賢淑女俠:「哈哈哈!嚇了一跳。」

張老師:「陸大夫說:『阿!那隻鵝跑出來了!那隻鵝跑出來了!』這個故事在說什麼?聽得懂我在說什麼嗎?就是說:『修行千萬年阿~』」

牡丹女俠:「頓悟一瞬間!」

 

張老師:

「沒錯!非常好!?~『修行千萬年,頓悟一瞬間』,這個概念就是『大乘佛法』,這樣『大乘佛法』有沒有很讚,知道在說什麼嗎?就是說你如果按照小乘的概念在修的話,你可能要修很久啦!但如果用『頓悟』的模式,用『大乘』的觀念來看的話,你可能因為你所關心的不是光是自己的煩惱的問題,你要用各種方式來成全別人的時候,其實有可能『一世成佛』,你智慧開啟得更廣,因為你為什麼智慧開啟得更廣?剛剛黃少俠問的嘛!因為你要度那麼多眾生,你的智慧要開很廣,要開很寬,心量要很大很大。心量就非常大,不是要當那隻小麻雀,要變成大鵬鳥,不只是要變成那隻大鵬鳥、神鵰,而且你要化成至人、神人,無所不在,無所不能,這樣一下,就『咻!』就穿透出去了。所以,『小乘』跟『大乘』不一樣!」

「嗯!『小乘』的心量很可能很容易讓你會覺得說,你要一直修一直修,修到怎麼樣才能夠成佛,可是『大乘』可能剎那之間,你就已經開悟了跑出去。所以我們中國的禪宗這一門專門講這個阿!『頓悟成佛』,你頓悟了就出去了!你只要頓悟了就超脫了!」

 

牡丹女俠:「可是頓悟沒有那麼快吧?!有時候都『頓』不了。」

 

張老師:

「有時候只是『小悟』而已!小悟要~很多個,不是真正悟到最後根源的東西,這樣,什麼是『道』?道就是,總體的根源,但如果不是悟到那個總體的根源的話,也就是你沒有悟出,那個宇宙那個真正的......那個生成的那個力量,跟它合一的時候,其實,只是一些小小的開悟的話,那個是要『悟』蠻多個的,不是一個就能解決的,這樣子!」

「所以『大乘』跟『小乘』,我其實做了蠻多的掙扎,就是說我剛開始的時候,是以為『小乘』才能解決問題,所以我就開始讀『小乘』的經典,後來又發覺,ㄟ′!『大乘』原來是這個樣子!那我就覺得以我的心量,我覺得『大乘』......嗯~!比較有意思。尤其像〈華嚴經〉裡,所講的那種境界,就像讓花園裡的花……就像每個人,讓他完全開出他的花朵,這比較符合道家的精神。」

「『道』,就是讓萬物各自回到他的本位,讓他自然成長,那個就是『道』。所以修佛的目的,嗯~小……」

 

黃少俠(搶話):「可是我覺得沒有比較的必要嘛!那是因為你已經懂『小乘』啦,像我們都不懂,我覺得應該要兩個把它合在一起呀!」

張老師:「我剛剛~沒有說不要合阿!」

黃少俠:「喔!」

 

張老師:

「所以,我剛剛在講說……,我就是在做結論,說……,正在講,你就發問啦!」

「小,要能渡自己嘛!大,要能渡別人嘛!所以佛家講四無量心,法門無量誓願學,眾生無邊誓願渡,煩惱無盡誓願斷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』」

黃少俠:「我覺得『小乘』度自己的時,你所學到的東西,會不會你在度別人的時候,你也可以用得出來?」

張老師:「當然!當然!如果你有同理心的話,懂得用同理心,也是可以透過『小乘』的那種去煩惱的方法教他人去除煩惱。」

「大乘跟小乘,基本上是有些不同,有些可以相互活用啦,因為兩邊都可以活用,只是由於開展的空間的不同,所以這就好像道家跟儒家不太一樣的地方。」

......(未完)

敬請期待,漫談佛法130919(二)

 

※版權所有,請勿翻印※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大乘 小乘 心經
    全站熱搜

    湯姆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